饅化 Facial Overfilled Syndrome 饅化臉 填充劑 美風險 饅化臉原因

饅化 (Facial Overfilled Syndrome)

在追求青春與美麗的道路上,注射填充劑(filler)已成為許多人熱衷的醫美選擇。然而,隨著填充劑使用的普及,一種被稱為「饅化」(Facial Overfilled Syndrome, 簡稱FOS) 的現象開始引起醫美界的關注。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外觀,還可能損害患者的臉部結構與自然美感。


什麼是饅化?

饅化是指因過量使用填充劑或不當注射技術,導致臉部出現過度豐滿、沉重且不自然的外觀。這種現象可能表現為:

  • 花羅漢前額(Flowerhorn Forehead):額頭過於飽滿,呈隆起狀。或稱壽星公額頭。
  • 夕陽眼(Sunset Eyes):過多填充導致眼睛看起來下垂或縮小。
  • 花栗鼠臉(Chipmunk Cheeks):雙頰過於豐滿,臉部寬度增加。
  • 女巫下巴(Witch Chin):下巴形狀尖銳且過於突出。
  • 枕頭臉(Pillow Face):面部整體呈現腫脹、失去輪廓感。

這些外觀變化往往讓患者看起來不自然,甚至會影響到正常的面部表情,讓人感覺僵硬或不協調。

饅化臉原因

1. 過量填充與不當技術

饅化的主要原因在於過度依賴填充劑來解決面部衰老問題。許多醫生或患者誤以為填充劑能完全逆轉老化,結果導致填充劑使用過量,快速增加臉部體積,甚至壓迫周圍的組織與肌肉,造成臉部失衡。

2. 填充劑選擇不當

不同填充劑適用於不同臉部區域,其濃稠度與持久性各有不同。選擇過於厚重或過於柔軟的填充劑,可能導致臉部比例失衡或不自然。

3. 填充劑的持久性

最新的磁力共振與超聲波研究顯示,填充劑並非如傳統認為的6至12個月內分解,而是可能持續存在於臉部組織中長達27個月,甚至更久。長期累積的填充劑可能擴散或形成顆粒,進一步影響臉部外觀。

饅化成因 專業醫美醫生詳細解釋

4. 忽略面部解剖結構

不同人種與性別的臉部骨骼結構和脂肪分布各異。例如,東亞人因顴骨較突出、面部比例較寬,更容易因填充劑過量而出現花栗鼠臉或枕頭臉。過於追求臉部「西方化」的比例,可能加劇饅化風險。

5. 年齡與面部老化

隨著年齡增長,臉部骨骼、脂肪與肌肉都會發生變化,例如脂肪下垂、骨骼萎縮及肌肉鬆弛。單純使用填充劑無法解決這些多層次的老化問題,反而可能因填充劑的重量進一步加劇下垂,形成惡性循環。

6. 社交媒體的影響

Instagram等社交平台充斥著過度修圖或濾鏡的臉龐,這種扭曲現實的美感,促使許多人追求過度雕塑的臉部效果,進而導致填充劑的濫用。


如何預防與解決饅化?

1. 專業評估與個性化治療

在填充劑注射前,醫生應進行全面的臉部評估,包括:

  • 分析骨骼結構、脂肪分布與肌肉活動。
  • 根據患者的年齡、性別與種族特徵,設計個性化的治療方案,避免統一式的追求「完美比例」。

2. 減少填充劑的使用量

填充劑應作為輔助工具,而非單一解決方案。醫生可考慮搭配其他技術,例如:

  • 高能量儀器:如射頻或超聲波技術,幫助緊緻皮膚,減少對填充劑的依賴。
  • 膠原蛋白刺激劑 (Biostimulators) : 相較於傳統填充劑,膠原蛋白刺激劑提供了一種更自然的選擇。這些產品透過刺激肌膚內部膠原蛋白的生成來恢復緊實與彈性,同時維持臉部的自然結構,而非單純增加臉部體積。
預防饅化 邵上恩醫生解釋

3. 選擇適合的產品與技術

填充劑的選擇應考慮其密度與壓力特性,以避免注射後的位移或變形。注射時,應控制填充劑的壓力與方向,並避免在高壓區域(如淺層脂肪)過量注射。

4. 使用專業技術修復

對於已出現饅化的患者,可以採用以下方法:

  • 注射酶(如透明質酸酶)分解過多的透明質酸填充劑。
  • 使用肉毒桿菌毒素降低肌肉壓力,減少填充劑的位移風險。
  • 針對嚴重案例,可考慮進行外科修復,重新調整臉部結構。
解決饅化方法 饅化臉有得救 醫美醫生專業

追求自然之美,避免過度填充

饅化提醒我們,在追求美麗的過程中,過度填充只會適得其反。真正的醫美應該以自然和諧為目標,結合科學的評估與精確的技術,為每位患者提供個人化的解決方案。無論是預防還是治療饅化,關鍵在於專業知識與審美觀的平衡。

本網站提供的所有資訊僅供參考,不應被視為個別診斷或治療建議。請尋求專業醫療意見。

延伸閱讀:

避免「膠面」
如何選擇最適合你的透明質酸?
認識你的皮膚
常見皮膚問題與改善皮膚方案
揭開常見護膚迷思

Shopping Cart